【大美佳木斯】系列融媒报道|汤原篇:引汤精神 三代人的丰碑

  汤原因汤旺河谷冲击平原而得名。

  汤旺河,润泽着良田万顷,使汤原受益无穷。

  滔滔的河水,书写着一个难忘的故事……

 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。

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汤原县就有人在河流冲成的小片水田试种水稻,但由于境内众多河流多为山性河流或平原沼泽性河流,受降雨量影响较大,枯丰不定,水旱灾害不断、农业低产,人民群众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。

  后历经合作化、人民公社一系列农业生产体制的变革后,农村生产力焕发了生机和活力, 农民们渴望着建设一处水源充沛的骨干工程,做为全县水利工程之枢纽。

  自北向南流经汤原44公里后注入松花江的汤旺河,从此不再沉寂。

  1958年深秋,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引水接力“长征”——“引汤工程”在凤鸣山脚下拉开了序幕。

  当时新中国成立还不到十年,国家一穷二白,县级财政捉襟见肘,农民温饱不足。1.2万余人在中共汤原县委、县政府的号召支持下,发扬穷棒子精神,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,自带粮食、工具、行李和车辆,住窝棚、睡帐篷、搭地窨子,嚼窝头,吃玉米碴子,喝冻菜汤……劈山凿石,肩挑手提人推,一锹一铲一镐向梦想进发。

  这是汤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理程碑意义的旷世之举。

引汤工程不仅在灌溉农田、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而且在补充地下水,服务生态、旅游、发电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。

​  今天,人民期盼的“渠成网,田成方,水利发电到各庄;绿树成荫鱼满塘,大片水田稻花香”的美好愿景已经成为现实。引汤工程不仅是汤原的奋斗史、创业史,更是汤原的发展史、光荣史。引汤工程所凝聚的引汤精神是用三代人的青春和生命筑成的,其物质财富是巨大的,由此产生的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万众一心、矢志不渝”的引汤精神更是伟大的。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汤原人奋发进取,谱写出更多的奋斗凯歌!

 

 

采  编:富 饶 孙云鹏 麻海荣
责  编:崔 新
内容审核:富 饶
发布审核:付旭红
统  筹:陶 毅
监  制:张宏伟

Kaltura